-
-
微信:qdlihxl
-
-
邮箱:7068600@qq.com

《 艺术何为》
视频拍摄制作 徐德义
山河已秋,人间不晚,今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指导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北京设计学会联合主办的“《乡村振兴 艺术何为》——陈炯艺术振兴乡村实践展”于中国美术馆(五号厅)开展。
【展览时间】
2021.10.12-2021.10.20
【展览地址】
中国美术馆(五号厅)
【开幕时间】
2021.10.16.下午两点半
温馨提示:您可通过中国美术馆官方网站(http://www.namoc.org/)和微信“中国美术馆”公众号,使用第二代身份证或护照信息进行实名预约。因开幕式在周六,预约名额紧张,建议提前一周预约。
贾 方 舟
著名批评家 策展人
“艺乡建”:艺术乡建的又一成果
重建乡村文化已经是十多年来就被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有不少机构或个人身体力行深入乡村践行他们各自的乡建方案,提供了多种艺术乡建的模式以实现重建乡村文化的理想。即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乡村振兴、艺术何为——陈炯艺术振兴乡村成果展》可谓艺术振兴乡村文化的又一个案。为使乡村文化得以重建和振兴提供了又一个可行的范例。
乡村的衰落首先是以文化精英的流失为前兆,接着是青壮年劳力的出走,使乡村成为只有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空心之地,从而让乡村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生机。乡村振兴,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战略,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乡村文化得以复兴的大事。而“艺乡建”汇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和相关学院的教授,以及多年从事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一线专家,以艺术与创新设计为切入点,研究并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多年,为“艺乡建”探索出一条以艺术激活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
“乡村”本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可是,多少年来,这个精神家园早已被废墟化。原有的“乡贤”阶层在土改运动中被彻底摧毁,新出现的文化人也都不愿意留居乡村,今日的乡村在文化上的蜕化远远大于经济上的贫瘠。而都市文化的兴起正是以乡村文化的失落为代价的。因此以艺术的方式重建乡村文化便成为文化人的一种自觉选择。
陈炯带领的“艺乡建”团队经过多年艰辛努力,深入到田间地头,与村民打成一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路,从本次展出的包括规划、建筑、景观、雕塑、文创、导图、视频等内容看,足以体现“艺乡建”团队的工作成果,可喜可贺。预祝以陈炯为首的“艺乡建”团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取得更大成果。
黄 丹 麾
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导
以美扶智 艺建乡村
——为陈炯 “乡村振兴 艺术何为” :“艺乡建”展览而作
现代公共艺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美国和20世纪20年代—50年代的墨西哥,距今已约有百年历史。
1933年12月,由美国政府出面组建了“公共设施的艺术项目”机构,组织全国的艺术家为美国各地公共建筑物和公共设施进行艺术的装饰和美化,5300多位艺术家受政府委派在城市的街道、火车站、飞机场、邮政局、广场、法院、学校等公共场所绘制壁画和创作雕塑,自1933年至1943年,全美共创作约2500幅壁画和18000件雕塑。[1]
现代公共艺术的另一个源头是20世纪20年代—50年代的墨西哥壁画运动。此次运动由墨西哥公共教育部长何塞·巴斯孔塞洛斯发起,里维拉、奥罗兹柯、西盖罗斯等艺术家创作了大量宏伟壮阔的壁画艺术作品,成功地把欧洲艺术改造为本土形式。[2]
所谓公共艺术,至今仍然众说纷纭。翁剑青认为,公共艺术是以人(社会公众)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以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形态。公共艺术概念包括四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要素:1)它设置于公共空间之中,为社会公众开放和被其享用。2)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精神及社会公益性质。直接面向非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特定社区的市民大众。3)艺术创作的提案、审议、修改、制作及设立等实施过程,应由社会(或由作品所在社区的)公众及其代表共同参与和民主决策,体现社会公众对设立公共场域之艺术的真实愿望、有关权利的授予和行使过程的监控,即体现其“公共性”的重要内涵——合法性。4)由社会公共资金支付的公共艺术项目的取舍、更动及其资产的享有权力,从属于社会公众。其知识产权则依法归属艺术品的创作者及其他合法拥有者。[3]台湾省比较流行的概念为“公共艺术是指设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包括绘画、书法、摄影、雕塑、工艺等各种手段和技法;孙振华认为,公共艺术的基本前提是公共性,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新的取向,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它不同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4]王中认为,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与想象的催化剂。公共艺术除了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的“公共性”。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绝不仅仅因为它的设置地点在公共场所,而是因为它把“公共”的概念作为一种对象,针对“公共”提出或回答问题,创造公众交互的平台,对大众生活和人文精神带来富有创新价值的推动,并培育公众艺术审美和创新精神。由于更注重大众的参与互动,更强调公共艺术的引发过程,公共艺术成为公共生活的起搏器。当公共艺术定位由公共空间的“艺术品”提升到较多元的“公共艺术计划”,推动艺术与自然、城市、乡村、社区、公众之间的新的可能性,通过广泛的合作、多维的空间延展使之超越艺术作品本体的物质形态,将公共、大众和艺术联结成一个新的领域,成为集艺术、公共事件、社会话题、市民互动、媒体传播、创造活力和文化节日的媒介和平台。[5]
在我看来,公共艺术是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所谓公共艺术指的是艺术家为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在积极的意义上表达了当地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它毋庸置疑地体现着市民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因此也进而成为艺术与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拥有良好公共艺术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够思考和感觉的城市。当然,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能够通过改变所在地点的景观,突出某些特质而唤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表达社区或城市的历史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能够长时间地影响着公众的精神状态与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它也会成为城市身份的标识,在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以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美学及功能属性和含义为研究对象,以发展当代社会审美文化和市民公益服务为目标。[6]
由以上诸位学者的著述中可以看出,大多专家都将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都市文化、市民受众、城市景观、城市生态、城市身份等联系起来,恰恰忽视了乡村公共艺术的建构与思考,而陈炯则把公共艺术视角切入到乡村振兴之中,这的确显示出他非凡的学术定力和敏锐的美学洞察力。
笔者于2016年4月29日上午,在贵州兴义市与孙振华共同担任“乡村面孔·生态与公共艺术高峰论坛”学术主持,并作了题为“乡村面孔·生态主义与公共艺术”的学术演讲(未发表);同天下午,笔者在雨补鲁村主持了“艺术介入乡村学术研讨会”。
我在《乡村面孔、生态主义与公共艺术刍议》一文中指出,所谓公共艺术的“乡村面孔”是指公共艺术的乡土化设计模式和地域主义设计模式。乡土化设计模式是指通过对乡村及其周围环境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所谓“地域主义”模式就是反对现代主义的“国际式”设计、“普适设计”,提倡当代地方主义和新地域主义,强调设计的地方特色、乡土主义,要求设计形式与地域文化、地域历史、地域环境的协调一致,反映地方生态概念。当今,城市这座水泥森林所造成的拥挤与喧闹使都市人普遍感到压抑和窒息,所以地域主义的乡村设计观开始大行于道。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统价值观的弘扬,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如何延续并保留村落的文化机理和原生文化做出相应的设计规划,使公共艺术项目呈现为一种人文和生态可持续的乡土生存状态,这给 “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诸多环节,随着此项工程的升温,各种乡村艺术小镇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兴起,但是许多项目有名无实,或流于走过场,或流于面子工程,或流于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或流于不切实际,或流于有始无终,或流于不了了之……君不见许多乡村小镇如烂尾楼一般半途而废,因闲置而浪费了资源和空间,成为弃之不忍、食之无味的“鸡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体是自上而推动的,这种体制导致在特色小镇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具有“大一统”的特点,上面一旦发出号召,下面马上一哄而上、盲目跟风,缺少理性规划和深入调研思考,比如全国的所谓特色小镇失败的案例十有五六,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触目惊心。陈炯作为一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的一名教师,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乡建洪流之中,他不跟风,不好大喜功,而是在深入调研后谨慎行事,踏实作为,以美扶智,以艺乡建,通过自己的设计实践谱写了一曲曲艺建乡村的凯歌。下面,笔者拟就陈炯艺术团队的乡村公共艺术具体实施的项目予以解析,以此论证这些项目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一、樊家湾文创系列产品
樊家湾文创
(一)为何选择樊家湾作为艺术振兴乡村的试验场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樊家湾传承悠远的“石艺文化”,其“石艺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200多年,村民祖祖辈辈以“石头手艺”养家糊口。如今,石屋、石桥、石磨、石碾、石磙等仍遍布村内。
村里的50余栋石屋均采用“干砌”技术建造而成,这种技艺在市面上濒临失传,很有价值!村里的“石头”竟都是宝贝。村民们自发地把家里的石器、工艺品拿出来,村民徐女士还将自己空闲的房屋捐出,用来建设村史馆,展示全村的“石艺文化”。青壮年重拾石艺,亲手雕琢村史馆、村民夜校门口的牌匾,孩子们也开始学习石艺文化。目前,樊家湾已对接专业资源,为磨山村制定发展规划,计划将樊家湾打造成“石艺人家”特色村落,重点发展以石艺文化体验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
自2016年开始,从垃圾成堆到全村整洁,从互不交往到邻里互助,从石头散落到村民众筹建设“石艺村史馆”,孝感市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在5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磨山村樊家湾已被正式授牌成为湖北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示范村。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只有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并通过乡贤带动,市场参与,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建设以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四位一体的现代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为导向,再造乡村活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正因为樊家湾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所以陈炯为核心的“艺乡建”团队来到这里实施公共艺术项目。
(二)樊家湾文创设计的亮点
以陈炯为核心的设计团队决定通过艺术设计,重新开发石艺,提高石头的利用率,比如在石头上绘画,研发茶台、茶具等文创产品。同时,团队将一些桌垫、桌旗图案分发给村民,教村民带着游客共同制作,既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感,也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这种乡村公共艺术的特色在于:其一,依据传统石艺优势,创新文创产品;其二,打破单一设计模式,实施团体设计,首先陈炯为核心的设计人员就是一个团队组织,其次这个设计团队又将设计技艺传授给村民,形成辅助设计团队,所以,此项目成果是两个设计团队力量整合的结晶;其三,强调设计的互动性、现场感,将村民设计团队和游客一起制作,调动了二者的双向互动性,这属于接地气的生态设计,即由设计者和消费者公共设计产品,使设计本身与消费产品合二为一。
樊家湾文创 茶台 桌旗
二、衢州柑桔文化艺术节
(一)为何选择衢州举办柑橘文化艺术节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为浙江省地级市,是一座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一直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衢州旅游资源丰富,有“神奇山水,名城衢州”之称,境内有江郎山、烂柯山、龙游石窟等150多处景点。1994年,衢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是有名的柑橘之乡,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衢州柑橘原生品种品质不佳,经多年引进改良,品质日趋上乘,逐渐扬名中华。
(二)衢州柑橘文化艺术节的特色
中国·衢州柑桔文化艺术节由衢州市柯城区委和区政府主办,艺术节以“艺术振兴乡村,桔业福润柯城”为主题,旨在用艺术手法复兴柑桔文化,用文化传扬重塑柑桔品牌,助推农业转型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届艺术节于2018年2月10日开始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艺乡建”团队全程参与其中。副市长吕跃龙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艺乡建”团队领队陈炯为“艺乡建”柯城研究与实践基地揭牌。
柑桔振兴是柯城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当前,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当地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大机遇,以创新思维来发展柑桔产业,做深做大柑桔文章,让柑桔不仅好吃、好卖,还要好看、好玩,希望借助艺术家的智慧、手法、资源,把柑桔打造成为柯城产业IP、区域IP、城市IP,通过柑桔艺术文化培育,把柑桔文化艺术节搭建成为多领域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以桔子为媒、以乡村为景,让更多艺术家走进乡村、帮助乡村、振兴乡村。
进入新时代以后,农业与文化的结合将为农业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衢州柑桔文化艺术节就是以此为动机的具体实践。“艺术激活乡村”大有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教学实践基地和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应用研究工作室也即将落户柯城,陈炯将带领团队在柯城大地上进行更多探索,促进区域品牌战略的实现,助力乡村振兴。
衢州柑橘文化艺术节以“农业+艺术”为切入点,通过艺术设计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向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渗透和拓展。比如,一个个以柑橘为材料设计的艺术作品充满趣味;画橘子、创意摄影、线上投票等活动环节,增强了互动性。就其本质而言,柑橘文化艺术节属于公共艺术项目,具有多元性,尤其强调艺术、文化、社会、经济的多元融合。
此次艺术节上以柑橘为媒材的艺术作品(艺术彩车和柑橘景观),把活动雕塑、大地艺术、公共艺术予以整合,实现了艺术的跨界与融会,使多元化与多样性的艺术范式在并置中走向统一,画橘子、创意摄影、线上投票打破了专业艺术家和普通观众的距离与隔阂,实现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重合与互动。
该届艺术节整合政府、市民、艺术家、媒体等多方面资源,以公共艺术切入乡村振兴活动,完美地实现了艺术与产业、审美与消费的统一,以艺术之灯点亮乡村的智慧与创意,成为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典范。衢州柑橘文化艺术节的意义是将公共艺术从一个单纯艺术领域中飞越出来,使艺术成为植入公共生活土壤中的“种子”,大众成为公共艺术“发生”过程的一部分,让艺术成为公共生活的精神佳肴,延伸喜悦、激发创意,诱发文化的“生长”,使艺术之花盛开于广袤的农村大地之中。
三、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前童镇大郑村公共艺术项目
大郑村公共艺术 共生系列·之二
(一)为何选择前童镇大郑村实施公共艺术项目
前童镇大郑村拥有完整的古建筑群、灿烂的人文景观和优美自然风光等丰富旅游资源,前童构成了以传统建筑风貌及其民间生活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区,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区、梁皇山风景区、石泄龙吟景区及其福泉山景区四大旅游景点,吸引着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前童是一座不凡的明清时期江南民居原版,是一幅古韵浓重的乡村画、一段美轮美奂的江南丝竹调。前童以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善和人才辈出而举世闻名,它始建于宋末,盛于明清,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间各式古建民居。这里,“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白溪水缘渠入村,汩汩溪水环户流,家家流水连小桥,户户通卵石坦途,成为江南集镇独特之奇观,虽非水乡,胜似水乡。
(二)前童镇大郑村公共艺术项目的独特之处
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前童镇大郑村,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乡建”团队用艺术和设计语言,使村子从洁化、美化向艺术化转变。公共艺术作品《共生》,是用艺术点亮乡村的开端。在大樟树下,石头与古树融为一体,意喻“和谐共生”,石头被切割为细长的几何化纹理,并用木条填充其中,这让我们想起隋建国的《地罡》雕塑作品,当然二者并不雷同,各有千秋。石头是静态的装置作品、大地艺术,而古树则是生长的雕塑、动态的公共艺术作品,在这里“静”与“动”、“古”与“今”、“土”与“洋”并置共生、有机和谐地融汇一处,将质朴、古老的自然景观与当代、前卫的艺术样式重构、再造,成为诗意的栖居之地;《前童—古亭之乡》以金属焊接的雕塑形式构成纵横交错的几何网状图形,它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简洁、大方、通透,把传统古亭和现代构成有机统一。另外匾额(不锈钢喷漆)上的题款“前童”“古亭之乡”在承载古亭文化寓意的同时,又极具现代视觉冲击力;《记忆》将方块汉字以金属和石头材质加以重组,构成书法装置,正负空间反复穿梭,虚实相伴,疏密有致,形成文字景观,将悠久的历史文脉与当代的视觉网状构成予以对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审美效应;《生长》以金属和石头构筑抽象的几何图形景观,上面刻有古镇的大事记和牌楼图案的浅浮雕,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当代的抽象性,可谓古今交融生长,中外合璧并进,材质美学与人文精神在此完美统一。
大郑村原来简陋的白墙被重新设计,刻上山水画,并镶了木框,“山水墙”成了村里的“网红打卡地”。此外,凉亭、竹园、故事墙、咖啡厅、美丽庭院也不断被改造升级……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大郑村,设计团队鼓励村民运用在工艺、材料、营建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与团队一同建设美丽乡村。一些村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得到提升,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村民在参与设计和生产文创产品的过程中,找到了用武之地。“山水墙”将中国山水画、园林艺术、雕刻艺术、壁画艺术、装置艺术、公共艺术等不同视觉样式加以整合,同时吸纳并承载当地文脉、原生环境、建筑特色、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同时当代村民的介入也使这个项目更接地气、更具地域特色,从而成为具有当代性和时尚感的综合审美境界。
四、丹寨《绣与银》系列设计产品
(一)为何选择在丹寨实施系列设计产品
如果说贵州是醉美避暑圣地,那么丹寨就是云端上的避暑天堂。丹寨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聚居县,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苗族、水族等世居民族在千年变迁和繁衍生息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丹寨是少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这里汇集了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苗族古瓢琴舞、翻鼓节、苗族历法、苗族百鸟衣、苗族芦笙词、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苗族婚俗、苗族丧葬习俗等22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万达小镇位于丹寨县东湖湖畔,是一座以苗族侗族传统特色建筑为基础,以丹寨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民族风情小镇。
(二)丹寨《绣与银》系列设计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文化资源,如何使其活起来?创新同样关键。一些实践者运用艺术手段将传统文化符号转译成通用语言,创新色彩、图样、功能等,让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相融。经过精心设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纪念品,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又成为独具特色和创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窗口,实现了文化的活态保护。丹寨《绣与银》系列设计产品承袭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将刺绣与银饰等民间工艺予以现代转型,呈现出既有非遗特色又有时尚风采的服饰设计产品,这的确不落俗套,令观者耳目一新。
五、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八角庙村公共艺术改造项目
(一)为何选择八角庙村作为公共艺术改造项目
八角庙村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南部,该村以古老的“资丘木瓜甲天下”而闻名,木瓜种植水平高,木瓜品质好,市场俏销。同时该村的高山蔬菜也具有较大规模,以蕃茄、辣椒为主导的高山蔬菜已成为农民可靠的商品收入。八角庙村是一个文化大村,是乐园山歌的发祥地,著名歌唱家傅祖光就出生在此村。
(二)八角庙村公共艺术改造项目成果
2020年8月16日,以陈炯为核心的“艺乡建”团队与神农架林区爱英乐文化教育中心来到八角庙村委会,与村民共同探讨神农架远山儿童村,以木材为媒介,建构了以蝙蝠造型为语言符号的大型公共木质景观,表现出鲜明的仿生学与生态学设计理念。蝙蝠是幸福的象征,“蝙蝠”寓“遍福”,象征幸福、如意延绵无边,此种造型形式带有鲜明的民间文化内涵,同时这些景观又将艺术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带有很强的原生性、粗犷性和质朴感,可谓寓巧于拙,有一种大智若愚的设计理念。
经过公共艺术工程改造,神农架八角庙村自2019年以来,新增民宿13家,客房达到200余间,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新增旅游经济收入近150余万元,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及发展潜力。这是艺术与经济、审美与经济的完美合璧,诠释了艺术振兴乡村的宗旨:以艺术拉动经济发展,以设计提高村民收入,用美学精神使乡村脱贫致富。
六、兰坪扶贫设计
(一)为何实施兰坪扶贫设计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隶属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居住1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唯一的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兰坪地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三江之门”是兰坪旅游文化品牌。兰坪森林、生物资源丰富,铅锌矿已探明储量1429万吨,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因此兰坪又被称为中国的“绿色锌都”。
兰坪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距今13000多年前兰坪先民就在这里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兰坪地形地貌独特,以丹霞奇石为主体。兰坪境内花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林内栖息着上百种珍禽异兽。
2012年,兰坪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1个革命老区、4个自然村易地搬迁、81个扶贫重点村、300户安居工程建设项目,解决了8600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兰坪县是滇、川、藏民族文化走廊的结合部,独有的白族支系拉玛人保留了大量的白族传统古文化。“二月会”“盐马古道文化节”“拜日旺”以及格律诗体——白族民歌,节奏自由,曲调悠扬,纯朴自然。普米族的“山岳生态文化”被誉为世界和谐文化的典范。“吾昔节”“情人节”“给羊子”“祭三脚”以及“搓搓”“四弦舞乐”等均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彝族和怒族的纯朴民间文化,蕴含浓厚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
(二)兰坪扶贫设计简评
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帮扶兰坪县,根据兰坪县品牌产品运营推广需求,特别针对7款主打产品特别设计一批包装。通过专业知识针对特别需求帮助兰坪,该批包装设计提升了主打产品形象,规范了上架产品的包装需求,节省了兰坪县公共品牌打造成本。目前正在使用设计方案的成熟有两款,花椒和芸豆,四个单品。“艺乡建”设计团队在“芸豆”产品的包装设计上以绿色为主题,在当下绿色就是生态、有机、健康、天然的代名词,设计团队以绿色为主题就抓住了当代设计的时尚性和当代性,同时也极为符合兰坪县农产品的地域特色;而对于“花椒”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则以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意境和情趣为主导,花青色的叶子和红色的果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红花椒”则以中国传统楷书来表现,用笔圆润,墨色饱满,形神兼备,布局呈圆形,给观者以富贵祥和的美学享受;“青花椒”仍以细笔花鸟画的笔韵和气象来渲染情境,花青色的叶子和绿色的果实对比斐然,“青花椒”则以中国书法中的隶书来表现,布局呈三角形,用笔较为细长、清瘦,给人以“清水处芙蓉”般的视觉美感。
陈炯是我的校友,也算是我的学弟,2000年初,我们同在中央美院读书,当时他读硕士,我读博士,后来他又回到中央美院攻读博士。通过交往,我感觉他聪慧、好学,不太善于言谈,但富有内秀,同时骨子里有一种幽默与诙谐的气质。他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任教后,不甘心做书斋式的学问,而是胸怀国家战略,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风亮节,积极介入乡村公共艺术设计,成为“艺乡建”创始人,并主持了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传统村落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在湖北樊家湾、浙江衢州、浙江前童、贵州丹寨、湖北八角庙村、安徽小岗村、云南兰坪等地开展了以艺术振兴乡村的系列公共艺术工程。纵观这些“艺乡建”项目,我们可以对此归纳出以下六个特点:
其一,在选择实施“艺乡建”公共艺术项目地点时,以陈炯为核心的设计团队深入研究、谋而后动,他们所选择的实施场域是远离城市中心的偏远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信息亦比较闭塞,但是往往在自然环境、历史传承、特色产业、文化积淀、风俗习惯、人文景观等方面大有潜力可挖,通过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以公共艺术振兴乡村产业,达到文化惠民、艺术扶贫、美学扶智之目的。
其二,每到一处,陈炯善于利用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资源、人文传承、产业特色,在公共艺术的主题、材质、形式、符号等诸方面的建构上都注意到和当地诸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对接、融会,从而创造出接地气、合民意的公共艺术景观。
其三,乡村公共艺术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选址、设计、制作、落地、宣传等诸多环节,陈炯不搞一言堂,而是不厌其烦地与当地政府、村民反复协商、讨论,共商大事,体现出高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这就避免了因官僚主义、本本主义、形式主义而产生的种种弊端,使公共艺术在上下同心、协作互助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中得以顺利实施。
其四,在公共艺术的制作过程中,陈炯善于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参与感,他把乡村中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让大家一起进行公共艺术创作,这种互动性的设计、制作模式,使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以凸现,设计团队和广大村民在共建共享的美学范式中互信、互助,既获得了审美创造的快乐,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其五,在实施乡村公共艺术的过程中,许多进村项目都是公益性的,“艺乡建”团队把自己的科研经费无偿地投入到村民的脱贫攻坚活动之中,显出一种对农民、农村的大爱,“艺乡建”团队在这些工程没有赚一分钱,甚至还要倒贴,体现出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这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一种为国分忧的壮举。
其六,陈炯的“艺乡建”团队以设计介入乡村,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服务型设计,关注优化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想用户所想、急用户之所急是“艺乡建”孵化产品、实现设计语言提升的重点;另一种是赋能型设计,聚焦村民自身能力的拓展,既是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独特发力点,也必然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乡村公共艺术实践中,“艺乡建”团队以村民参与为保障,坚持“服务”和“赋能”相统一,既热心以艺术为村民服务,又努力培养村民的内生创造力,“输血”不如“造血”,只有赋予村民内生创造力,才能使他们掌握致富的“诀窍”,使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总之,艺术不仅可以美化乡村风貌,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助推器,更是提高村民文化素养、审美欣赏力和创造力的有力杠杆。当艺术设计与改善生活、提升思想和精神境界融为一体,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必定大大提升。艺术正以自身的启迪性、地域性和可持续性,在美化乡村、推动乡村生产生活健康发展、助力精准扶贫扶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艺术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凝心聚气之感召力。从精神层面而言,艺术如同激励者,能够激发村民脱贫致富、改善生存环境的内生动力和爱艺求美的高层次追求;从物质层面而言,艺术如同创造者,独到艺术手段与特色产业的融合,能够培育以旅游观光、文创产品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艺术乡建”的模式逐渐多样化,“艺乡建”团队在有些地方帮助村民开展艺术创作,将扶贫与扶智、艺术与经济、文创产品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艺乡建”团队以艺术的方式改善村容村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他们以文化创意思维推动农村手工艺、土特产走出区域局限和羁绊,进而拓展销售渠道,使之走向全国和世界。在艺术乡建进程中,既要引导村民参与共建,也要充分发挥、尊重村民的智慧。“艺乡建”设计团队始终将村民视为重要同盟军,二者共同参与创作和改造公共艺术工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打造艺术乡村。以艺术的方式介入乡村振兴,是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参与艺术乡建的过程中,村民开始主动关心村中事宜。从一开始的心存质疑,到深度参与,再到积极维护,村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精神面貌有了巨大提升。
借助艺术的观念、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文化,让村民行动起来、参与进来,是“艺术乡建”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只有村民以主体身份全程参与,艺术介入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落地。
乡村是古朴的,广袤的乡土大地承载着厚重的农耕文化,凝聚着辉煌的中华文明。当艺术与创意激活乡土文化资源之际,小小村庄潜力变得无限巨大。为了使乡村兼具古朴与当代之美,一方面,设计团队没有盲目城市化、城镇化,力求新的艺术项目在建设规格、尺度、材料等方面融入文化传统、地域特色;另一方面,设计师应秉持“化古开今”的理念,开古韵之新声,铸传统之今变,在乡村建设中引入植根传统的现代艺术语言,“艺术乡建”在尊重传统文脉与地域精神的基础上,于形式语言和审美观念等诸方面融入了当代元素,从而面向新时代、创造新文化,助力乡村美好新生活的构建。当然,“艺术乡建”仍然处于探索期和初始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其协作性、互动性,凸显地域性、创新性,以使乡村更美好,这的确值得艺术振兴乡村的实践者深入思考。质朴简洁的视觉设计语言形象又直观,更易被村民所感知、理解和认可,在信息交流、概念传达、思想表述方面,更有利于实现友好沟通,所以艺术振兴乡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艺术大众化、审美通俗化的社会进程,设计师毅然摒弃高高在上的精神导师形象,努力与普通村民同舟共济、相得益彰,使设计及其产品更接地气,与村民形成互通有无、共生共享的设计艺术生态。
中国还没有成为发达的工业国,仍处于农业大国以及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过渡的时期,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工产业问题、农产品问题仍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只有农民富裕起来、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得以巨大提升,中国才会真正实现现代化,这仍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时代节点上,以艺术振兴乡村既是一个战略布局,也是改善农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益切入点,对此我们充满信心,我相信以陈炯为核心的“艺乡建”设计团队定能不负少华、砥砺前行,最终一定到达胜利的彼岸,果如是,则幸甚!
丹麾
辛丑年盛夏于河畔历经寓所
注释:
[1][2]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第18—2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第1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第12、18、25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5]搜狐网站2018—05—22 21:17。
[6]黄丹麾 《当代公共艺术及景观雕塑管窥》,载《公共艺术》2016年第3期。
展览视觉设计:刘芮彤、王少辰
展览视觉指导:焦振涛
照片摄影:徐德义
本期推送排版:罗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