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信:qdlihxl
-
-
邮箱:7068600@qq.com

【侨报网讯】广东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多位人大代表26日到南区调研侨房保育工作,并与南区、城市更新局以及村居的代表进行现场交流。大家走过沙涌南宝大街、上塘师姑岭大街,穿过青砖瓦房的传统岭南老屋、拱券柱式的西式侨房,一边赞叹着中山的,一边暗暗为这些老屋、侨房的命运着急。
现状:部分老房被简单开发成商业街
《中山日报》报道,今年提出《关于加大侨房保育力度的议案》的人大代表潘小璐长期从事侨务工作,在调研过程中,她对中山侨房现状十分忧心。中山是广东省知名的侨乡,这些人旅居海外后留下了大量侨房。这些侨房建筑风格大部分体现出中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积淀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据统计,中山2000多间侨房有近半空置。空置侨房大部分因年久失修、有不同程度损毁甚至成为危房,对周边居住人群安全造成威胁。潘小璐认为,侨房保育首先是公共安全问题,其次,使用中的侨房由于使用者保护意识较弱,现状堪忧。她希望政府对侨房修缮、托管等都明确制定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让保育得以尽快实行。
今年市人大代表曾庆文、罗慧玲等提交了《关于将沙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微改造试点》的议案,建议通过“绣花功夫”撬动社会合力,为中山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保护性开发提供样本。曾庆文表示,历史街区的保护、侨房或老房的保育都要遵循历史价值和风貌,修旧如旧。在这个过程也不能仅靠政府主导,还要让社会参与。“激发乡村群众对身边资源的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中来。”
人大代表程明盛表示,近年来也常走访一些老旧街区和村落,思考着乡村如何振兴。不仅仅是侨房,还有许多历史性老宅,因长期生活于其中的村民因常见而习以为常,没有保护意识。有时一片老街区中,一间老房被拆掉建起新楼,立刻就破坏了整个片区氛围。“中山要把文化元素注入这些老街老房,而不是简单的开发成商业街。”
围坐在上塘师姑岭大街7号青砖瓦房的小院里,人大代表们与城市更新局、南区、上塘村的负责人们一起讨论这些老房、侨房的未来。这小院目前的居住人陈翼良是返乡归侨。他在美洲、澳洲等地寻找家乡华侨后裔,陆续租下十余栋侨房,希望用十年时间把空置许久的侨房打造成充满人情味的侨房博物馆,为沙涌和周边村落描绘一幅老街区、古村落活化利用蓝图。“现在卡拉OK、酒吧、打麻将等已不再是唯一娱乐,中山人开始喜欢雅聚,如找个生态优美的环境做运动,清悠的地方喝个茶,大家吃的是环境,消费的是文化。”如今他所打理的一些房子已常有参观者。但在这些房子的保育过程中,他遇到了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老村老屋原先设计没有停车空间,生活污水的排污管道也未贯通,这些都需要集体和政府的力量来统筹协调解决。
对策:尽快摸清产权 探索立法保护
对于代表们提出的问题,上塘村经联社的负责人马德培表示认同,但他说,依靠村里的力量无法解决全部问题。“上塘这片区就有10多间房子被规划部门定为保护建筑,不可以拆除,我们也一定会保留。这些房子都是上世纪30年代左右建的,或许今后我们还可以规划一条文化历史性质的街,专门展示这个年代的风格。但有些东西不是靠钱就可以搞定的。如村里这些老房、侨房都是有主的,村里不能随便开发。还有停车场、排污管建设,这些单凭村集体的力量难以完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城市建设和更新步伐,坚持用“绣花”功夫,推进老城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挖掘古村落、古建筑人文资源,加强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煜荣表示,近年来南区党工委和办事处对沙涌、上塘一些侨房保护的探索很有意义,值得肯定和支持。但产权不明晰成为盘活保育的最大瓶颈,目前市人大常委会也已关注此事,正思考如何在物权法的框架下,可更好的明晰各方关系,起码要遵循三方面。一是对法律上属无主的房,可授权委托给一个机构管理,签订收益承诺书,将来屋主出现后可继承。二是政府对于挂牌的历史建筑要负起一定的修缮管理责任,而不能只是给房子挂牌。三是还应意识到保育活化是一个区域而不是单一间屋子、一条村的事情,对其中涉及到的交通、排污等区域性问题,政府要承担起协调工作。
中山曹边千年侨村变身中国国家级的“美丽乡村”
另据广州《羊城晚报》报道,走在中山市南区曹边村的麻石巷陌,随处可见各式明清建筑和侨房,而状元牌坊和开创中山先河的曹边学校,带着淡淡翰墨香,若不是远处广珠西线的车流闪过,来到这里的人们还以为“穿越”回耕读传家的年代。人口只有580人的曹边村,占地仅两平方公里,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成为中国国家级的“美丽乡村”。如今,这条美丽的古村落,正在谋划着搭上“文化振兴”的新时代快车,奔向乡村振兴高速路。
据记载,曹边村开村于1068年的南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是中山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同时也是侨乡,在海外的华侨达2000多人,是全村人口的三倍多。该村保留了大量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住宅、侨房、石板街、巷里弄道和人文景观。
随着一项项整治工程落实,曹边渐渐变了样。“敬老爱幼大楼”旁的卫生死角,变成了漂亮的绿化小公园和文化服务中心;破落的旧供销社,也变身曹边村文化保育项目试点,正谋划建设成陶瓷文化区。而曹边学校经过修缮,整个经联社搬进去办公,使这所80多年的老校得以活化。
村里安山街有10栋连片的旧侨房,十分有特色。安山街1号的华侨屋主回乡看见村容大变样,十分高兴,主动提出将自己的百年老侨房委托村干部保护活化。曹边村委与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老师领导的“巡展古村落”项目团队合作,对这座老宅进行长达一年的修缮工作,令这座老宅在这次修缮后焕然一新。
随着安山街1号的活化成功,越来越多人愿意将自己的古老住房让村里保护活化。该村村支书梁志国说,村里计划将安山街等几处连片的旧侨房开发成安山历史文化公园和历史文化街。(完)